两人正聊着,杨月灵来了,听到二人在谈粮食收购。
重阳县主产稻谷,刚才拓跋于荣说给段安平的是小麦,同时,他想在重阳县收购稻谷。
段安平虽然是小粮商,但他从事这行很多年,多少了解些全县情况。
他道:“重阳县大小粮商加起来,稻谷的收购量,一年大概也就两三千担。”
“这么少?”拓跋于荣有些意外。
段安平道:“我说的是收购。各家粮商自己有地,主要还是靠自己种。比如宋家,他们家有两千多亩地呢。”
拓跋于荣问:“那你呢?”
段安平道:“我就二十多亩,是他们段家人帮我种着。”他这里说的段家,是他老婆娘家的段家。
拓跋于荣道:“二十亩,也不够你卖的呀!”
“是,所以我平常也主要是靠收购。”
杨月灵听到段安平有二十亩田地,暗暗算了算,价值一千多两。
土地加上县城房屋,段安平的身家还算可以。不过,杨月灵毕竟是从杨家出来的,见过“世面”。她前夫龚家,差不多也是这样的身家。只是,段安平比较舍得花钱,几乎挣多少花多少;而龚家,抠抠搜搜,银子全都攒着。
拓拔于荣道:“照你这么说,在重阳县其实收不到多少粮食?”
段安平点头:“对,还得要自己有地。”
拓跋于荣若有所思,转头看了杨月灵一眼,道:“你们聊,我过去瞧瞧。”说完朝工地走去。
望着拓跋于荣的背影,杨月灵问:“你们刚才在说收粮?”
段安平道:“只是闲聊。刚才我跟他说了别家也在做柔纸的事,他说无所谓。然后又说给我一千担小麦,让我弥补点损失。”
“给你?”杨月灵对这两字有疑问。
“给我货。自然是要付钱的。”
“他给你什么价?”
“没讲。等货到了再说吧。”
段安平觉得肯定是个市场价。生意人在商言商,该是什么价就什么价,能有货已经不错了。
这个时代的粮食,说实在的,没有太多富余可以流通。能够流通的粮食,基本都来自大地主。拓跋于荣就是位大地主,只不过他的土地在北方。
两人站在工地边又聊了一会,杨月灵说起徐蓉犹豫离是不离?
段安平道:“说实话,我觉得你娘有些无情。”以前他不觉得刘氏是这样的人,但少华一事,让他发现刘氏自私无情的一面。
杨月灵道:“我娘也是为了考虑家里其他人。”
虽然段安平也认同刘氏的考虑,但他还是觉得刘氏自私,这事难道就只有合离一条路吗?
段安平想了想,说道:“我去找玉蓉,跟她说说。”
“你要跟她说什么?”杨月灵问。
“劝她不要与少华合离。”
“我已经劝过了。我也不想他俩离。”
虽然他俩都不希望玉蓉与少华合离,但出发点不一样。
杨月灵的心思,主要在那二千两银子上;段安平则是觉得,有情人不要分开,即便是假分也不要。因为这一分,可能就成真了。
不得不说,段安平与徐蓉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都看到了“假分”的后果。
另一边,厨房里做好豆腐,刘氏叫徐蓉去老房子,与她又再商量卖地之事。
根据昨天想好的,刘氏提出老房子不卖,给她留着,只是卖田地和山林,提出要一千九百六十两。给她便宜了四十两。
徐蓉心中嗤笑,表面上一副可怜模样道:“娘,我没有那么多银子。我决定还是听你的,与少华合离。”
刘氏意外了一下,问道:“你真这么想的?你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