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并不是没有实力而是现阶段的改革尚未完成。
就如同18世纪的农奴改革、30年代的工业化一样华夏国都经历了漫长的阵痛期。但一旦阵痛过去战斗民族就会像北极熊一样将一切阻碍一巴掌拍倒。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连两大航发巨头和前超级大国都搞不定的难题。
当华夏总局的顾问听到这个消息时她感觉就像大学教授听到幼儿园小朋友一举解出哥特巴赫猜想一样充满了荒谬感。她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魔幻现实主义。
“你们能研发出第四代风扇叶片已经挺不容易了,竟然还声称用上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叶片,别糟蹋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个名词行不行?”
要知道,碳纤维复合材料也是有高低之分的,那种既具有高韧性又具备高强度的碳纤维,如今只有米国才能生产。你们一个还在现代化道路上奋力追赶的国家,怎么可能掌握这种技术?
当然,如果你们只是在做白日梦,那倒是另当别论。陈放没有直接回应,只是摆了摆手说:“反正离发动机测试场不远,咱们过去看看就知道了。”
说完,他便大步流星地朝测试场走去。华夏总局的顾问们心里虽然满腹狐疑,但也不能干站着,只好纷纷跟上。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测试场的一号测试台,乘电梯上去后,正好看到一台WD-60ML涡扇发动机被吊装在测试设备上。
陈放也不啰嗦,直接指着已经停止运转的发动机风扇叶片说:“看,那就是我们用自主研发的T-ZB800级别碳纤维生产的复合材料叶片!”
华夏总局的顾问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眼前的场景实在太过震撼,让他一时无法消化。
只见WD-60ML涡扇发动机的一级风扇上沾满了碎肉、羽毛,甚至还有点点血迹。很明显,这里刚刚进行过发动机的撞鸟试验,而且试验用的鸟体重还不小。
旁边的工作人员正在解冻两只冰冻的死鸡,每只鸡的体重目测都在2公斤左右。这种撞击力度已经超出了大部分航空发动机的安全指标,至少前苏联的民用发动机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
然而,这些还不是让华夏总局顾问等人最为震惊的。他们真正被震撼到的是这台WD-60ML涡扇发动机一级风扇叶片的数量和形状。
22片!S型的律动曲线!这些叶片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工业美学画卷。
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叶片中,他们看到了WD-60ML涡扇发动机低油耗、高推力、低噪音、高稳定性等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应具备的优异性能。
要知道,当下一般航空发动机的风扇叶片数量都在36片以上,而且大部分是金属材质的。叶片数量多就意味着重量大,而陈放厂里的WD-60ML涡扇发动机却比传统发动机少了十多个风扇叶片。这说明什么?
说明WD-60ML涡扇发动机在减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重量减轻了,推重比就会提高,整体推力也会随之提升。在这个基础上,其他性能也会得到相应提升,WD-60ML涡扇发动机的性能自然就脱颖而出了。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说明WD-60ML涡扇发动机有多么优秀。但加上S型的律动曲线后,一切就都不同了。
这种形状的叶片比之前的弯刀状气动布局更加高效。特别是在面对叶尖超音速时,它能够更有效地吸纳高速气流,从而为发动机创造更大的推力。
总而言之,陈放之前并没有夸大其词,他的WD-60ML涡扇发动机确实非常出色。
看到这一幕后,之前那些叫嚣的华夏航空工业界的高管和专家们纷纷沉默了。而华夏总局的顾问则再次厚着脸皮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他轻咳两声以缓解刚才的失态,然后笑眯眯地转过头看向陈放,和蔼可亲地问:“你们这种叶片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还有,你刚才提到的T-ZB800级别碳纤维又是个什么产品?”
陈放笑容憨厚,心里却是一阵冷笑:想套我话?也不怕我说出来吓死你!
他心中暗想:这叶片是怎么做出来的?当然是对标米国的F-22做出来的!就是这么牛的产品!
事实上,陈放心里想的这番话一点都没错。早在七八年前,他厂里的航空材料研究所就在一次试验中意外发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微型镜面反射效应。这种效应可以减少雷达波的回传,从而起到一定的隐身效果。
从那时起,陈放的厂子就被上级纳入了下一代作战飞机的配套预研重点扶持单位。虽然当时十号工程的进展还磕磕绊绊,但上级已经高瞻远瞩地开始布局下一代作战飞机的系统性预研了。
也是从那时起,“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发思路开始逐渐成型。虽然当时整体技术落后,科技条件有限,但有陈放厂子等部分单位的亮点表现,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陈放的厂子在实验室里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但要将这种新型材料应用到实际飞机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不说这种材料的纤维排列和纺织技术如何攻克,就算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如何将其安装到飞机上又是一个难题。因为按照米国公布的新一代作战飞机要求,超音速巡航是必备能力,而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机体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极高,普通碳纤维复合材料根本无法承受这种高温灼烧。
因此,除了材料本身的隐身性能外,如何解决其在飞机上的实际应用问题也是一大挑战。好在上级对此高度重视,特别是面对米国F-22战斗机的快速发展,更是加快了预研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