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县的夜,静得令人窒息。县衙大堂内,昏黄的烛光摇曳,映照着陈县令和钱师爷惊恐的面容。杨辅清与赖汉英立于堂上,威严的目光如利剑般刺向二人。经过一番审问,陈县令和钱师爷终于吐露了渡河的关键信息——罗山西北方有座石拱桥,细问之下得知这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全长2070米,桥面宽3~3.8米,共361墩。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再审又得到了“驻守那里的绿营的包把总是钱师爷的亲家。”的信息。
得知这一消息,赖汉英心中暗自盘算,这或许是个奇袭石拱桥的绝佳机会。他与杨辅清对视一眼,二人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与决绝。为了确保计划万无一失,他们又仔细询问了几个流民,一名老者自告奋勇为捻太联军带路。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就此展开。
也不等天明,赖汉英当即决定带着燧发火枪营,在老者的引导下,押着钱师爷连夜出发。
一行数百人在老者的引导下,穿行在大别山崎岖的小路上。队伍没有喧哗,只是默默盯紧着前面人,身上绑着的白布赶路。远远看去如同一群散落的星星,在山林间忽明忽暗。山路狭窄且陡峭,乱石嶙峋,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偶尔还能听到夜枭的叫声,让人不禁心生寒意。一行人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老者对这条近路了如指掌,在前带路,不时提醒众人注意脚下的荆棘丛。
火把的光亮如萤火虫在山间摇曳,士兵们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山林中显得格外清晰,伴随着夜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场行动奏响紧张的乐章。
一直在前引路的老者,也不禁对这支军队心生敬意。
他回头主动和紧跟在他身边的赖汉英攀谈起来。
“这位将军,贵部真强军也!”
“老者过誉了。”赖汉英谦虚答道。
“非也非也,老朽痴长年岁,却也知何为强者,我观贵部军容严整,行进间无交头接耳之辈,遇有险阻大家相互帮忙。而将军身份贵重却也能当先垂范,无有特殊,此非强军何为强军!”
赖汉英微微一笑,心中却明白,太平军以基督教的变种“拜上帝教”为思想信仰基础。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农民的反抗意识相结合,提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观念,号召农民起来反抗清朝的封建统治。太平军的士兵深受“拜上帝教”思想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是,定都天京后,太平军内部逐渐滋生了腐化与争权夺利的风气。原本纯粹的信仰被权力的欲望所侵蚀,将领们开始沉溺于享乐,失去了最初的革命热情。天京之乱后更是败多胜少,直到丢失天京。眼前这支军队之所以强大,不仅仅是因为军容严整,更因为萧有和的出现,重塑了他们心中的信念——为天下的穷苦人谋福祉,为公平而战。他轻声说道:“老者谬赞了,我们捻太联军的将士们,都是为了百姓的安宁而战。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老者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他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将军此言,老朽深以为然。罗山县的百姓,这些年受尽了苦难,若是能有你们这样的军队守护,那便是百姓的福气。”
说话间,队伍已经走到了一处山谷之中。
老者对赖汉英说:“将军,出了前面的山谷道路是个十字路口,继续向北就分成了两股,一股可往石拱桥过淮河,一股由信阳而来,过桥可往息县。”
赖汉英见老者如此熟悉地形,加之行军很枯燥,便索性问老者这淮河上石拱桥的由来,以备自己夺桥参考。
老者便接着介绍这石拱桥道的驻军营地是在河对岸,赖汉英默默将这消息记在心里,一边盘算着如何夺桥,一边督促队伍继续前行。抽空还要观察一下钱师爷,防备他有二心。钱师爷有二心吗?那是一定有的,只是老奸巨猾的他善于审时度势,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不会贸然行动。
夜色更浓,四周的山峰仿佛巨人般矗立,将月光都遮挡得严严实实,这样的夜路平添了几分危险,好在已近平路。赖汉英心中暗自庆幸。他警惕地观察着四周,这山谷是通往石拱桥的必经之路,也是最容易被敌人设伏的地方。
“将军,我们已经出谷了,对面十字路口有人举火前行,看样子是从信阳方向往息县去的。”队伍前面负责开路的一名士兵回头低声说道。
赖汉英点了点头,低声命令道:“大家注意,保持队形,火把不要乱晃,小心四周。”
对面的人也发现了赖汉英这边的人,远远的有人问:“那部分的?”却是一名把总,职责所在,见到有这么一群人夜行,少不了要询问。
赖汉英道:“罗山的!奉赵知县的命令前往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