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下以山东为新政试点后,朱元璋便格外忙碌了起来,近来几乎无时无刻都窝在武英殿里。
这日上午,朱元璋正埋头批阅奏折,太子朱标走了进来,对着朱元璋道:“父皇,礼部上奏,高丽使臣李芳远求见。”
“高丽使臣,还没走吗?”朱元璋头都没抬,直接问道。
这次正旦朝会,高丽国也派来了使臣,如今正旦已经过了许久了,他还以为人都走了,怎么还跑来求见?
“并没有!”朱标摇了摇头道:“自正旦朝会后,他一直就住在金陵城内,多次向礼部上书,请求觐见,可能是因为清丈田地之事,礼部一时之间忙不过来,所以这封奏折现在才到了儿臣这里。”
“呵呵!我看不是礼部忙不过来,而是故意怠慢罢了,看来当初占城国之事还是没给他们个教训。”朱元璋冷哼一声。
洪武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后还是一个太监出宫采买才知道此事,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当即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然后中书省又踢给了礼部,双方互相踢皮球,最后朱元璋下令将所有官员都关押了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之后,汪广洋就被赐死。
“有了当初之事,他们应该不敢如此,父皇多心了!”朱标还是劝慰道。
“行吧!我暂时也没空理会这事!”朱元璋放下了朱批,询问道:“这高丽使者求见咱做什么?”
“儿臣不知,不过这高丽使者名为李芳远,乃高丽权臣李成桂之子。”
“李成桂?”朱元璋好奇的望向朱标。
“李成桂乃元朝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此人早年投身军戎,先后在对元、倭两国的大战中屡建战功,得到高丽王的信重,后积功被封爵完山府院君,掌握了高丽大半兵权。
当下高丽境内,王氏虽仍是名义上的高丽王,可其手中缺兵少将,实际权力受到各方制约,而李成桂在军中威望十足,近来又靠联姻与文臣世家拉近关系,俨然有再进一步的架势。”显然,在来禀告的时候,朱标就已经做足了功课。
“再进一步?”朱元璋两眼微眯道:“看来,这李成桂想做第二个渊盖苏文啊!”
渊盖苏文乃是唐朝时期,高句丽国的权臣,其掌握高句丽国军政大权,后又弑君摄政,成为高句丽国真正的掌权者。
如今高句丽早已作古,朝鲜半岛经过数百年分分合合,由现在的王氏高丽统治了四百年之久,当下,这李成桂大权独揽,显然也有弑君摄政、甚至是改朝换代的心思。
“儿臣也是如此认为的!”朱标点了点头。
高丽王和李成桂,一个是名义上的国王,一个手握重兵的权臣……一山不容二虎,其冲突已是一触即发。
朱元璋托腮沉吟,思量道:“如此微妙当口,李成桂派儿子当作高丽使臣,特地请求觐见,他想要做什么?”
“儿臣想来,他莫不是想探探我大明的口风,为进一步做准备!”朱标思虑了一会儿说道。
大明是高丽的宗主国,若是李成桂想要发动叛乱,即使成功了,那大明这边不认账咋办?
要知道当初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就是以高句丽摄政大臣渊盖苏文弑主虐民为借口的,若是大明也打着为王氏复国的旗号,来攻打高丽,那他怎么办?所以还是先派儿子来试探一下大明的口风才行。
“恩!”朱元璋点了点头,然后询问朱标道:“那你觉得,见还是不见?”他想要考验朱标的政治思维。
“见,自然要见的,不过此事就不劳烦父皇了,儿臣亲自与他见见,看看这李成桂是如何想的。”朱标当即说道,他清楚自家父皇有意将自己的诸位兄弟分封海外,而高丽距离中原最近,自也是个合适的分封之地。
“吾儿所言不错!”闻言,朱元璋很是满意,脸上漾起了笑容。
……
翌日,礼部衙堂。
前院游廊中,一个青年男子正在小吏的引领下缓步朝着正堂而去,这青年人面容周正,倒与汉人无异,但身上官袍却非明制,此人正是高丽李成桂之子,李芳远。
自打过了正旦,李芳远立即给礼部递了行文,请求觐见大明天子,可在那之后一连苦等数天,都没收到答复,原本以为此行的目的没法达成,准备打道回府之际,礼部又递来帖子,邀他前去洽谈……这可给他高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