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胭脂二之二
宋莹把丰嬷嬷索要胭脂的事,当成了后宅无聊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她现在的主要精力,都在福晋和李格格的生产事宜上。
上次宋莹与李格格同期怀孕,从房子改建,到下人遴选,所有事情都是福晋亲自安排的。如今换成福晋和李格格有孕,恐福晋孕期精神不济,四阿哥便让宋莹负责所有的生产准备事项。
这对宋莹来说,是个很好的信号,意味着四阿哥对她人品及能力有了充分的信任。
虽然她本心更愿意每日懒洋洋地享受生活,但是为了日后能长久地、懒洋洋地享受一辈子,她现在愿意劳累一点儿,支棱起来。
首先要做的,便是准备出两个孩子住的地方。
之前宋莹和李格格怀孕,后院只改建了东西厢,没有动正房。如今再添两个孩子,在保留产房不动的情况下,正房肯定是要用上的。
然而就像宋莹之前说的,正房如果要大改格局,必须得报给康熙,实在太过繁琐。因此宋莹并未让内务府对正房大改特改,只是吩咐他们在堂屋与侧间的交汇处,各加上一道折页门,将正房彻底分隔成了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
她让人将供奉送子娘娘的大香案撤掉,只在上首留了一张小条案放置佛像,安排人每日更换条案上的瓜果,却不再燃香。
如果宋莹记得没错,历史也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的话,福晋和李格格肚子里怀的,都是男孩。
到时候,福晋的儿子住在东边,李格格的儿子住在西边,刚刚好。
当然,为了备着俩孩子性别不同的情况出现,以及明面上让四阿哥看到她考虑充分,宋莹还是让人重新设计了奶母们住的东厢——福晋的孩子无论男女,都是要住到正房的,李格格的孩子若是与福晋的孩子性别不同,就可以搬到改建后的东厢。
内务府将改建图交上来后,宋莹仔细检查了半天,确定没什么问题了,便让喜乐给张起麟传话,请四阿哥当晚来西厢讨论。
四阿哥下学回来进二院时,先是注意到了翠果。
翠果回到李格格身边后,仍旧管着原先取膳的差事。这天,她领着小连子取膳回来,从屋后的抄手游廊绕进院子时,便在院子里与四阿哥一行人碰上了。
翠果和小连子见了人,放下食盒,磕头行礼。
四阿哥驻足看了翠果两眼,准备继续往西厢走,却又看见另一名叫香果的宫女,打了帘子从东厢出来。
香果看见四阿哥,也赶紧跪地磕头。
四阿哥多看了她两眼,没叫起,大步跨进西厢。
进门拉起蹲福的宋莹后,他先是不着痕迹地看了旁边正在起身的朱砂一眼,然后对宋莹说道:“先换衣服,出了一身的汗。”
宋莹说道:“茶房有热水,爷去浴房洗个澡吧。”
四阿哥摇头:“打盆水,在屋里擦擦就行。”
朱砂转身出门叫水。
宋莹先伺候着四阿哥脱了外衣,用手捏了捏衣服:“爷出了不少汗呀。”又去看他的头顶,果然发根处亮晶晶的,已经被汗水打湿了。
“刚脱了棉衣没多久,夹衣竟也穿不住了。”四阿哥注意到宋莹的视线,摸了摸头。
“春捂秋冻,这个时节,还是得穿厚实些,保不齐哪天就倒春寒了,”宋莹看到天青端着水盆进来,放下手里的衣服走过去,挥手让她出去,自己拿着毛巾浸湿。
四阿哥不着痕迹地看了天青一眼,解开扣子,从宋莹手中接过毛巾擦起身来。
等换完衣服,用完晚膳,两人相伴着走进书房。
四阿哥坐到书桌后,让宋莹坐在他的怀里,两人慢慢翻看内务府呈上来的改造图纸。
宋莹一边翻,一边给四阿哥讲述她的改造计划。
“如果这么改,大格格和二格格的奶母,就都得搬到后罩房去住才行,”宋莹说道。
四阿哥说:“奶母们若搬去了后罩房,伺候孩子们,怕是不及时。”
宋莹解释:“这个我也考虑过。我之前原打算将倒座房收拾出来给奶母们住,只是倒座房到底潮湿,而且全天不见光,奶母们在里面长时间住着,身体免不了会受影响,再耽误了奶水就不好了。而且倒座房有一半都给了李格格做库房,若是让她将东西都搬出来,所里也没其他地儿能放得下。”
四阿哥指着正房说道:“也不必这么麻烦。福晋会先生产,孩子就住到正房东侧间。等李氏生了,若是男孩,就住到西侧间,若是女孩,就住到爱兰珠的屋子去,让爱兰珠搬到正房西侧间。正房东西侧间、梢间的面积加起来,比一半西厢可大多了,奶母们可以跟着住一起。如此,也不需要再给奶母们格外安排地方。”
宋莹迟疑:“让李格格的女儿住爱兰珠住过的屋子……李格格会不乐意吧?”
四阿哥轻轻皱眉:“爱兰珠是福晋的养女,身份比大格格茉雅奇都要高。李氏这胎如果还是女孩,那更是比不得爱兰珠的。爱兰珠住到正房是应该的,李氏有什么可不乐意的?”
得,这是又想起李格格拒绝福晋养大格格的事了。
宋莹又说道:“可如果福晋为爷生下了嫡长子,爱兰珠与他在正房住着,会不会不方便。”
四阿哥握住她的手:“孩子们还小,也没什么不方便的,最多也就住上个一两年,咱们也该出宫了。他们姐弟俩,从小在一处长大,也能更亲香些。”
宋莹想了想,也觉得这么分配,比再次动工改建、让下人折腾着搬家要好得多。于是便提起笔,准备在图纸上加几句备注。
四阿哥看着她写了几个字,赶紧将笔夺了过来:“你的墨宝,可不能流到外面去。”说完,便接着她的字,继续写了下去。
宋莹从四阿哥怀里愤然起身,坐到另一边的榻上,悄悄瞪了他一眼:知道你嫌我字丑,再丑我也不练,哼!
四阿哥标记完了,扔下笔,看到宋莹正拿着一根三寸长的粗针,在扎一团毛。
“这又是在做什么?”四阿哥随手捡起簸箩里面一个拇指大的实心毛球,问道。
“羊毛毡呀。我听王嬷嬷说,蒙古人搭蒙古包用的毛毡,就是用针扎实羊毛做成的,我之前随便试了一下,居然真的成了,还能做出各种形状呢,”宋莹举起一个猫耳朵状的小毛片,“我要做一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