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慢性二
白佳氏讲地口干舌燥,一旁站着的若绿机灵地给她端了一杯茶。
白佳氏轻声道谢,一饮而尽杯中的茶水,见宋莹面露深思,斟酌着说道:“古往今来,仗着背后有人就肆意欺压百姓的官员,并不在少数。这种事,若一直没人提,大家自然权当看不见,但只要有一个人叫嚷出来……那钮祜禄氏大人的官声,就不会像以往那样清白了。”
“奴才和您哥哥是想着,与钮祜禄大人相关、敢借他的势对治下百姓为所欲为的官员只怕不止督陶官一个。咱们不如私下里偷偷查探清楚,将所有能间接证明钮祜禄大人为官行事不正的罪证掌握在手里。倘若日后熹妃真的欺压到了娘娘头上,咱们就将这些证据亮出来。熹妃她不是一向自诩是出身满族大姓的高贵人吗?届时她若是想保住母家,就必然要对娘娘心生忌惮,再不敢肆意欺凌您。”
白佳氏一口气将话说完,静等宋莹的答复。
宋莹看着白佳氏一脸认真的样子,内心叹了口气。
看来自己这些年扮“柔弱”真的扮演得很成功,要不然身边的人怎么一个个都为自己这般操心?
一般来说,白佳氏和哥哥宋滔的主意其实挺不错的。寻常女子在得知自己父亲被人捏住了把柄后,被予求予取才是普遍情况。
但熹妃毕竟不是一般人。
宋莹以为,如果日后她真的把那些证据摆在了已经成为圣母皇太后的熹妃面前,熹妃脑中冒出的第一个想法,绝对不会是退让一步、息事宁人,而是如何才能干掉宋莹,永绝后患——在熹妃尚未得偿所愿的现在,她就已经如此张扬了,而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后之后,她又怎会容忍失去对其他女人生杀予夺的大权?
宋莹看着白佳氏说道:“劳哥哥和嫂子为我操心,只是这件事,不太好办。”
白佳氏沮丧了一瞬,又精神了起来:“那奴才回去再想想有没有别的什么法子。娘娘小心谨慎地伺候了皇上一辈子,晚年总要能松泛地好好享享福。”
宋莹笑着谢过白佳氏,叮嘱她行事小心些,莫要动静太大引人注意,然后便让人送她出了园子。
等人走了,宋莹得以安静地沉思。
白佳氏的建议虽然不可行,但她带来的消息也并非毫无用处。
整个事件中,有三点让宋莹很是疑惑不解。
清朝官窑的督陶官并不是一个“油水”十分丰厚的官职,且因为官窑出产的瓷器基本都是给皇亲国戚上用,烧出来的瓷如不能令“上面的人”满意,轻则遭训斥,重则遭贬官。因此严格来说,督陶官其实是个没什么人愿意做的“苦差事”。
让宋莹疑惑的点是,那位督陶官既然能仗着钮祜禄大人的庇佑,“毒死”那么多的匠人却不用担心被撸了官职,那他为何不求求钮祜禄大人,或者再次动用家里的力量,给自己换个油水更好、更轻松的差事?
以及,按照那位原告妇人得知的消息,早些年对于那些“病死的”匠人,督陶官是有给过其家人补偿的。是直到最近几年,那份补偿才没了的。
为何早年有,现在却又没有了呢?
没了补偿,匠人家属自然会闹,闹得多了,很难不引人注意。
那个督陶官真就那么自信,确定无论匠人怎么闹,他都不会有事?
还有最后一点:烧瓷本就是个经验活,越老的匠人看火候的本事越强,烧出来的瓷器“合格率”就越高。但凡对自己的事业还有些责任心的督陶官,对治下的老匠人都是以厚待为主,断没有任由匠人一个个身死,却丝毫不追去查原因的。
那么,那个督陶官为何不在意自己负责的官窑有那么多的匠人中毒身亡?又或者说,那么匠人之所以身死,其实是督陶官的授意?他又为何要下毒杀死那些匠人?
宋莹直觉这件事中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真相,而那个真相,或许比这件事本身,更能令熹妃忌惮。
那个真相,或许就是她改变现状的不二法门。
而想要探查清楚外面官场某些事的真相,以哥哥一家的本事,是做不到、也不能做的。
宋莹让朱砂将陈福叫来,说自己有事情要吩咐他去办。
陈福很快就来了,小跑到宋莹跟前,跪地打千请安。
宋莹让他起身,吩咐道:“我知道皇上曾让你养过一些人,他们都是打探消息的好手。我这里有一桩事,你派这些人出去替我查探清楚。”
陈福眼带探寻地看向宋莹,揣摩了一番她的表情,复又低头恭敬地回道:“请娘娘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