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69
在陆柚他们沉浸在蛋糕带来的快乐时,邢老师家,也在品尝月饼。
邢老师本来并不嗜甜,但是他听高佑涛的家长说了,这里面还有鲜肉做的月饼,顿时勾起了他那为数不多的好奇心。
不过看着一样一个口味的月饼,他还是忍住了冲动,打算留给女儿小外孙他们——虽然中秋节不能在一起过,但吃着老父亲(外公)寄过去的月饼,也是一种团圆了。
老一辈的人总想把好东西留给小辈,但是邢老师的老伴罗老师才在前几天小外孙回去的时候包了好几斤的沙琪玛让他们带回去,若是单独只邮寄四个月饼,这邮费实在是划不来。
所以罗老师一锤定音:“这月饼就留着我们俩吃,先尝尝味道,如果味道好,到时候再给乖女和亲家他们多寄点……你也说了,小陆同志说了他是打算中秋节卖一卖这月饼的,我们到时候卖点也方便。”
至于邢老师说的人家小陆同志让尝了味道提提改进建议这件事,罗老师并没有放在心上,她觉得小陆同志卖的吃食都很合自己心意,更合她小外孙的心意,当初小外孙抱着一大堆沙琪玛可是说“最爱外婆外婆最好了”好几遍呢。
所以罗老师完全不觉得小陆同志做的月饼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们老两口尝尝味道的主要作用就是根据亲家和女儿女婿小外孙他们喜欢的口味,按照他们的喜好分别把那种口味的多买一点打包好。
而在邢老师和罗老师品着月饼喝着茶水享受悠哉时光的时候,小吴老师已经将四个月饼吃了个精光。
准确地说,是小吴老师的家里人将月饼吃了个精光,小吴老师什么都没捞着,连点渣渣都没有。
XXX
这桩[惨案]发生在半个小时前。
因为杨巧的一名工友有事请假了,所以这两天杨巧要比平时上更长时间的班,还要顶一下晚班,就连回家的班车也坐不到,干脆就和住厂里宿舍的几个工友挤一挤凑合一下。
人待在县里的棉纺印染厂没回来,自然也没时间和小吴老师抽空约会。
于是小吴老师将月饼带回了家。
回家之后家里没人——这是常态,毕竟他们家里人人都有工作——偏偏又人有三急,小吴老师便随手将油纸包着的月饼给放在了饭桌上,就先去解决生理需求去了。
他们住的这个地方规划的是各家各户没有卫生间,都统一在巷尾的公共场所,偏偏吴家在距离巷尾最远的地方,平日里倒是不用被“熏陶”,可一旦有那方面的需求了,也是挺费时间的。
然后在小吴老师前脚刚离开,后脚小吴老师的姐姐背着小包袱回家了。
小吴老师是在铁道部工作,是一名光荣的火车乘务人员,平日里节假日最忙,一般都在工作日才会轮换休息。
她虽然结婚了,可是丈夫是列车长,他们俩的休息时间不一定能撞到一起,再加上丈夫的父母已经去世,所以如果休息的时候丈夫没能休假,她就会直接还是回爸妈这里——毕竟可以偷懒不用自己做饭嘛。
她回到家后没看到人也不在意,看到桌子上的油纸包,闻到了点心的味道,误以为是父母想着她回来的日子特意买的好吃的,内心默默感动了一番,正好肚子有些饿了,便不客气地拆开了来。
几分钟后,小吴老师的父母也一起回到家。
看到女儿坐在饭桌前吃点心,夫妻俩以为这是女儿带来的外地特产——毕竟作为火车乘务员的女儿,她的福利蛮不错的,尤其是在吃食方面,这年头好多列车专供寻常人吃不到的,拜女儿的职务便利所赐,他们家都能有机会尝尝看。
像是那酸酸甜甜的乌梅干、又香甜又喧软的老面包、不要票只要钱的有荤有素一份才两毛五分钱的猪皮冻饭、一块二一份但分量十足够三四个人吃的辣子鸡……
所以夫妻俩看着女儿吃着香甜的点心,就默认是女儿带回来的,于是夫妻俩也上前各摸了一个吃——毕竟上了一天班了,肚子都有点空。
因为四个月饼是四种不同的口味,所以三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新奇的味道让吴家三口都觉得果然不愧是爸妈特意给她留着的/女儿特意从火车上买回来的特供,吃完之后,三个人默默地盯着最后那个月饼。
“要不这个就我和你妈一人一半吧,小霞你在火车上应该可以有机会再买到吃的吧?”吴爸爸先开口,他刚才吃的是鲜肉月饼,一口下去表皮香酥化渣,里面的鲜肉又多汁咸鲜,比他吃过的任何肉包子或者肉馅饼都要香,所以平日里总是默默让妻儿的他忍不住这回[抢]了一把。
当然,相濡以沫的老伴儿是不能忘的,得分一半。
吴妈妈也点头,她吃的是白莲蓉月饼,细腻又清甜的口味让她觉得素而不淡,空口吃也不腻。不过作为一名母亲,她还是表态道:“小霞带回来的就四个,咱们仨都吃了,要不这个留给小钢吧?”
小吴老师的姐姐吴霞吃的是芋泥咸蛋黄味的,好吃是好吃就是微微有点噎,所以她倒了杯水正慢慢喝着,听到父母的话她一口水差点呛到:“什么?我带回来的?”
她咽了咽口水,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地看着双亲:“爸,妈,这不是你们知道我今天休假回来,所以特意买回来留给我的吗?”她带回来的东西还在包裹里没拿出来呢。
吴爸爸吴妈妈面面相觑:“!”
正在这时,解决完生理需求,哼着歌儿的小吴老师进了门:“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
自我陶醉的调调在进门的那一刻看到散开的油纸和仅剩一枚的月饼时戛然而止,小吴老师发出了土拨鼠一般的尖叫:“啊——”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