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3
能生出孟娇这样的女儿,她的父母自然也不说那种不知变通只会死读书的人,他们的学历高也善于钻营,其实在“运动”开始之前过得相当舒适。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舒适让他们在“运动”被斗得比那些清贫的学者教授们更狠。
当时大环境太严苛了,他们就算有心使劲也没地方使,蹦跶了几次不仅没落得好反而境况更糟糕了一些,甚至还影响后面平反的结果。
但夫妻俩也没有认命,在他们努力的运作之下,从最开始被流放的那个荒凉偏僻的地方重新回到了稍微热闹现代化一点的西城,更运气极好地碰上了这个城市的“绿色金条”狂热。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国内人民的财富梦想也随之点燃。
沿海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国家总指挥方针的扶持,成为最先一批富起来的人。
其他城市的大众也不甘示弱,纷纷将目光投向身边的事务,希望能从中发掘出致富之路来。
有已经摸到门道迎头赶上的,也有茫然无措不知从哪儿下手的,西城便是后者的代表之一。
但这个时候很流行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西城市政府便以此为激励,在发现西城种植兰花颇有优势,又结合兰花的市场价值,便推出一系列政策扶持兰花产业,使之成为高附加值的园艺产业——比如市政府要求普及兰花养殖、家家户户都必须要养三到五盆兰花,兰花的定价是自由的,只要买卖双方同意,定多定少全凭自由,甚至还对发展兰花有贡献的,有关部门还要授予荣誉称号……
孟娇父母本来就是读书人,对于兰花也很是喜爱,早些年间家里条件好的时候孟父也是养了些兰花陶冶情操的,只不过后来在“运动”中作为奢侈享受的佐证之一全都被摔碎砸烂了。
没想到兜兜转转,又让养起兰花来了。
孟父本来养兰花就有点心得,又是政府要求,很快他就把家里的兰花养得亭亭玉立,并且得到了爱兰之人的欣赏,为了心头好给了一大笔钱让孟父忍痛割爱。
孟父都惊呆了,虽然市政府说的是兰花交易定价自由,但也没想到会如此[自由]!
抱着试着看的心态他又养了几盆,虽然后面跟风养兰花的多了,比他养得好的也有,但是孟父养得那几盆兰花也是各有特色,同样卖出了可观的价格。
起初,市场上只有品种好的兰花卖得贵,但后来品种好的兰花价格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带动普通兰花也快速上涨。
他们现在膝下也就孟娇一个女儿,虽然前些年因为一些事情闹了些不愉快,但夫妻俩还是疼爱这唯一的孩子的,因此不仅给女儿买了好东西,还催促她赶快加入吃一波红利。
XXX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自从安胜得知孟娇曾经对他隐瞒过假怀孕的事情之后,他对孟娇的信任就打了折扣,不再是百分之百的信任。
因此虽然孟娇拿出自己父母的信件以及那块亮铮铮新崭崭的进口手表增加说服力,可安胜经过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请假一周去他孟娇父母那里实地考察一下,看看那个地方的兰花行情到底如何。
之所以啊哟请假一周,也是因为孟娇父母现在工作的地方距离澜江县太远了——固然有澜江县偏远的原因,也有他们夫妻俩所在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发达热闹的大城市的因素在,所以这一周,安胜起码来回在路程上都要花费五天时间。
这年头虽然没有前些年那样必须拿着相关证明才能出远门,但安胜作为主任,想要请一周的假也不是个容易的事儿。
再加上兰花发财这个事本来就是闷声发大财,讲究个抢占先机,避免出现更多的跟风竞争者,所以他请假的理由就是用的孟娇怀孕之后思念父母,但是岳父岳母有工作没办法请假过来,而孟娇怀了孕之后,身体不舒服也不适合长途跋涉,今年过年也没办法和娘家家人团聚,因此他作为丈夫个自然宁愿请假扣工资也要为心爱的妻子跑一趟满足她的心愿。
如此,不仅能请到假,还能再立一波夫妻恩爱的深情丈夫人设。
本来现在都讲究个人情社会,安胜这理由虽然有点儿牵强但也说得过去,也只有安父和安胜妈颇有微词。
安父倒不是因为其他,而是觉得安胜现在也不是基层员工了,作为主任,大小也是个领导,专门请半个月的假去办这样一件事情实在是分不清楚孰轻孰重,有点拎不清。
但从实际工作量出发考虑呢?其实厂子这两年销量就逐年下滑,现在每个人手头上的事的确也少了。
XXX
最开始一两年因为供给需求口子的放开略上涨了一波,再加上还接了私人外单,所以还小小扩张了一下,可惜那个合作的[雅萍服饰]发展得太快,他们厂子生产的布料已经跟不上对方的需求了。
虽然很可惜,但在商言商,他们也不能强行要求对方必须买他们的布料。
更何况,对方也是提前说明情况,说的是如果能生产出他们需要的布料合作也可以继续,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的棉、麻、丝、毛、尼龙、聚酯纤维等等原材料都比不上现在已经走在全国领头的羊城;更重要的还有纺织需要的机器,比如织布机、印花机、烫金机、植绒机、复合机等等,要么他们厂子里没有,要么就是已经很老旧的型号,能用,但出来的花纹、厚薄、产量不能达到标准……
像是安父这样的厂领导不是没想过更新换代引进新机器,可是他们作为国营厂子,要增添新机器,也还要一层层地打申请,上面同意了他们才有资格。
但这希望很渺茫。
因为澜江县的纺织印染厂当时是按照计划经济建设的,当时是为了按照计划尽可能地让最多的国民都能买到布料,主要辐射以澜江县所在的市及周围几个地级市,想的是类似“大锅饭”的思想,所以并没有考虑太多成本和销量发展的问题。
说直白点,就是澜江县的这个纺织印染厂在特殊时期满足国民的最基本需求是没问题的,但想要多生产点或者多卖点,无论是原料市场或者成品销售市场都不占据优势。
当然,也可以头铁胆大,各退一步——只让上头批准名额,购置原料和机器更新叠代的钱和路子都他们自己想办法,但这样一来,不说其他的,光是钱就是个让人头晕的数字。
这可不是几万十几万就能解决的,几十万上百万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