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司徒目光如炬,细细打量着这位年轻的王爷。
英王二十有八,却已战功赫赫,在朝堂上展露锋芒,更难得的是不结党营私,深得皇帝信任。
"殿下言重了,还请入座。"谢司徒抬手示意侍从上茶,"只是小女自幼娇惯,恐怕难当王妃之责。"
晋擎骁唇角微扬,从袖中取出一卷烫金礼单,双手奉上:"这是擎骁的一点心意,请司徒过目。"
谢环接过礼单,展开时瞳孔微缩。
南海明珠十斛,蜀锦百匹,前朝名家字画二十卷,黄金无数,更有城郊良田千亩......这份聘礼之丰厚,远超亲王纳妃的规制。
谢司徒扫过礼单,眉头微动:"殿下这是......"把全部身家都拿来了?
"擎骁倾慕钟情小姐已久。"晋擎骁声音清朗,目光坦然,"这些不过是身外之物,若能得外舅首肯,擎骁此生必不负她。"
屏风后,谢钟情心跳如鼓。
透过雕花缝隙,她看清男子发下誓言的模样,长眉入鬓,鼻若悬胆,下颌线条坚毅却不失柔和,最摄人心魄的是那双眼睛,深邃如潭,此刻正含着真挚的光。
谢司徒沉吟片刻:"殿下可知,小女性情潇洒,不喜拘束?"
"正因如此,才更显珍贵。"晋擎骁笑意更深,"擎骁愿以王府西苑为聘,我知谢女郎爱莲,那里移栽有大片莲花池,还有藏书万卷的听雪楼,想必合女郎心意。"
谢钟情闻言一怔。
西苑莲池和书楼......
想来,他早早打听好了她的喜好。
苏氏忽而开口,声音如清泉击石:"殿下对钟情了解颇深。"
这是她今日说的第一句话。
晋擎骁转向苏氏,姿态愈发恭敬:“擎骁本已做好与令嫒共度此生的打算,自然了解她的喜好。”
苏氏对他态度非满意,又问:“建康贵女众多,英王殿下各方面优异,为何你偏偏看中了小女?”
不是她对女儿不自信,而是英王太过优秀,而女儿还嫁过人。
在当今这时代,二婚对于女子来说也并非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和后世的情况差不多,人们并不会因女子曾嫁过人就看不起她。
然而,这可是英王啊!
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明明有着众多的选择,为何偏偏选中了自己的女儿呢?
苏氏想听听英王的解释。
晋擎骁听完苏氏的问题后,他想也没想,道:“除了容貌和家世这些外在条件,谢女郎本人还有许多令人钦佩的品质。”
接着,他似陷入回忆,“她勇敢坚毅,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她善良仁爱,心怀善意地对待他人;她机智聪颖,能在复杂的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她敢爱敢恨,对待感情真挚而热烈;她有恩必报,对于别人的帮助铭记在心并予以回报。
更难能可贵的是,虽身为女子,但她却有着忧国忧民的胸怀,多次救助贫民百姓,也曾为救我而不惜舍生忘死。
这样的她,即使出身只是个普通百姓家,我也会被她的气节所折服,进而喜欢上她,爱上她,娶她为妻,与她共度此生!”
晋擎骁的这番话,不仅让屏风后的谢钟情听得面红耳赤,也让在场的其他人都对他的评价深感意外。
谢司徒的目光在英王和屏风之间来回流转,突然,他抚着胡须笑了起来,道:“看来殿下与小女之间确实有缘分!”
谢环听到英王如此夸赞自己的妹妹,心中也感到十分舒畅。
就连一向表情严肃、不轻易流露情感的谢瑗,此刻也露出了一丝浅浅的笑意。
随后,谢环作为妻兄,又开始发难,“英王,臣小妹自幼被我所娇宠长大,受不得半分委屈的,若将来,她嫁与你有不高兴,我们陈郡谢氏可不怕你!”
谢环一脸严肃地直视晋擎骁,毫不退缩地道。
晋擎骁面不改色,他认真道:“谢侍中心系小妹,擎骁理解,但请放心,我绝不会亏待于她。”
说罢,他忽地转向谢司徒,毫无征兆地单膝跪地,郑重其事起誓道:“擎骁今日以晋氏先祖之名起誓,若得钟情为妻,此生绝不纳妾,不让她受半分委屈!若有违背,随君处置!”
这一跪,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满堂皆惊。
亲王之尊竟行此大礼,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谢司徒被吓得连忙起身,快步上前想要将晋擎骁扶起,嘴里还连声道:“殿下快快请起,这如何使得!”
然而,晋擎骁却如同钉在地上一般,稳如泰山,丝毫不为所动。
就在这时,屏风后的谢钟情,透过那薄薄的纱幔,将这一幕尽收眼底。
她的眼眶微微发热,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
她看见英王跪地时,腰间露出的半块白玉佩,那残缺的纹路,莫名地让她感到有些眼熟。
她下意识地摸向自己颈间,那里贴身挂着的,正是瓦官寺慧觉法师送她的那块玉佩。
而此刻,她惊讶地发现,这两块玉佩花纹相似,似乎能严丝合缝拼凑在一起......
难道,慧觉法师所说,与自己有缘之人,正是英王?
当这个念头闪过时,谢钟情心中又是一阵悸动。
原来,她们的缘分,早就注定了好吗?
正厅内,谢司徒终于颔首:"殿下诚意至此,老臣若再推辞,反倒不近人情了,只是......"
"父亲请讲。"晋擎骁改口得顺溜。
乍一听英王称自己父亲,谢司徒瞬间噎住,旋即心中暗喜,口中却道:"钟情自幼有主见,这门亲事,还需她本人首肯。"
晋擎骁眼中闪过一丝紧张,随即郑重道:"理当如此。"
谢司徒朝屏风方向唤道:"阿鸾,出来吧。"
谢钟情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裙,走了出去。
当她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晋擎骁的眸子明显亮了起来。
她忽然想起母亲说过的话——"世间情爱如棋局,落子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