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投奔风浪重重。
余村长虽然心里不信,但明面上还是要给足县令大人面子,他率先跪下,感激涕零道:“多谢县令大人。”
“起来吧。”沈新又说道,“找两个年轻汉子,给我们介绍介绍村中情况。”
“是,大人。”余有银回头喊了一声,“大海,大山,过来。”
趁着两人过来的功夫,余有银介绍道,“这是小老儿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自小在村里长大,很了解村中要事。”
余大海和余大山个子相差不多,大约五尺五寸,皮肤黑红,但余大海右眉尾有颗黑痣。
“拜见县令大人。”余大海和余大山走近后再次跪下来行礼,面色稍显拘谨。
“起来吧。”沈新嘴角微勾,“先去田里看看。”
“是,大人。”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东走去,车夫和于木枣留在了原地。
“大哥,到嘴的鸭子就这么飞了?”路二勇盯着坐在骡车上的于木枣,眼里全是憋屈。
“不然咋办。”路大勇握了握拳,“县令都已经开了金口,咱们只能认栽。”
路二勇脸上明明暗暗,言语里都是不甘心:“大哥,不然我们…”
“闭嘴,那些人也是你能招惹的。”路大勇狠狠瞪了他一眼,转身向村长走去。
八月份的水稻呈现规规整整的绿色,但珍渔村的稻田明显稀疏,下垂的稻穗也干瘪得多,沈新站直身子问道:“村里现在有多少亩地?种的都是水稻吗?”
“加起来一共二百多亩,回大人的话,都种的水稻。”余大海回答。
二百多亩,人均一亩地多一点,沈新环顾一周,问道:“所有的土地都在这里了?”
“是。”余大山点了点头。
沈新又往前走了两步问:“一亩地能产多少担粮食?”
余大海犹豫了一下,回答道:“一年可收两茬稻米,一亩地加起来一共能收两担稻米。”
去年昭平县的田产秋税是一亩三斗,交完田税只剩八十多斤粮食,一年是一百六十斤粮食。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男人一天最少吃两斤米,耕地又是重体力活,怎么算都不够吃啊。
“拿把锄头。”沈新说。
“大人,给。”余大山连忙递了过去。
沈新接过锄头,蹲在地上开始刨土。
许主薄叶超勇等人面面相觑,手不知道往哪里摆,只能蹲下来看着沈新的动作。
土质松散,表面有浅色斑块,道边植被叶片发黄枯萎,确实是盐堿地,这块地适合种棉花,沈新心中有了计较,又问:“附近水源有几处?如何获取?”
余大海连忙道:“只有长翠山的半山腰有处小溪,平日里大家靠那条小溪和雨水浣衣做饭。”
“稻田里的水也是你们从山上挑下来的?”沈新问。
“是,大人。”余大海一板一眼地回答。
珍渔村南临西南海,北靠长翠山,沈新回望郁郁葱葱的起伏山脉,开口道:“上山一趟。”
许主薄剁了剁发麻的脚心,他心中发苦,连忙开口劝阻,“山林茂密,异常湿热,蚊蛇野兽众多,大人贵体,恐有不便。”
“许主薄不必担心,本官体格还算强健,。”沈新笑了一下,“大海,带路吧。”
“是,大人。”
长翠山大概百尺高,坡度较缓,三不五时出现的竹林给沈新一行人带来片刻阴凉。
沈新瞟了一眼呼哧带喘的许主薄,缓了缓脚步问余大海:“这山上有大型野兽吗?”
“这座山上大型野兽不多,但各种蛇和鸟蛮多的。”余大山解释道。
山上走了一圈,沈新没发现很有价值的资源,溪水的源头应该是一处地下水,短时间内不会枯竭,半山腰的溪流宽阔顺畅,无论是放置水车还是挖水渠都能将溪水引到山下,日后村里人用水也更为方便。
下山后,一行人已经在山脚阴凉处歇了一盏茶,许主薄依然气喘如牛,沈新忍不住问道:“可还能撑得住?”
“下…下官…可以。”许主薄杵着一根木棍,全然不顾形象,瘫坐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平缓着呼吸。
“行,那再休息一盏茶吧。”沈新点了点头,长叹一口气,“诸位要多加强身健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政务。”
别管新任县令有没有料,这体力明显不像个白弱书生。宋云风擦了擦额上的虚汗,赞同道:“大人说得对。”
海浪哗哗地拍打在礁石上,薄薄的青苔被染的更加鲜绿,一艘暗色木船在海水与沙石之间飘飘荡荡,几个光着屁股的小孩正在沙堆上打闹玩耍。
天蓝水蓝,空气咸湿,海岸线得有大几百尺,一眼望不到头,沈新没打扰那群孩子,他指着那艘破旧不堪而木船问:“你们村里只有这一艘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