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八十杨坚8开国的你经世济民
经世济民?
现在,这是你的事。
你必须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
你必须通过经世济民,来追求你尚未满足的理想。
你必须通过建功立业,来竖立你尚不充足的威望。
要想经世济民,建功立业,就得主动地去做事,而不是被动地等着事情来了,才着急忙慌地应付作死。
主动地去做事,这对你来说,没问题,作为一个优秀的专业官僚,你前半辈子,就是在主动做事,具体实操中,走过来的。
但是,以后的路,你不能,这样再走过去。
你已经是隋朝的皇帝,你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地亲自全部打理一个,或几个州郡,几个衙门的所有大小事务。
因为,当时,你的国,共有二百一十一个州,五百八十个郡,将近五千个县。
你没有那么想不开,你肯定还想,多活几年。
这么大的摊子,你肯定忙不过来。
所以,你得驱动全国上下各地各级的大小官员,跟着你一起,大干起来。
他们会,跟你一起,大干起来吗?
你来自基层,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也都待过,大小官员们的秉性,你很了解。
他们,显然不会,跟你一起干!
你的理想,是积极行动,经世济民。
他们的理想,是消极应付,过得去就行。
这其中,甚至曾经包括,你自己。
所以,你知道,这也不是说,他们有多懒,而是朝廷的现行行政制度,不行。
你这个新建才几天的隋朝,和宇文家的北周,在行政制度上的继承关系,非常明显。
北周的制度,又来自于西魏。
西魏的制度,则来自于,五十年前,尔朱荣派出的那一支西征军,尔朱荣死后,这支西征军,不服从继之而起的高欢,继而在初代主帅贺拔岳遇刺事件中,与高欢结下血海深仇。
然后,西征军选举宇文泰为首领,迎立西迁的北魏孝武帝元修作为政治旗帜。
西魏,是在突发事件的诱导下,以军阀割据为核心架构,搭建的一个政权。
这个政权,由一帮没读过几本书的年轻军人创立,没有继承北魏那一套已经成熟,甚至达到烂熟程度的行政制度。
北魏行政制度的继承人,是高欢的东魏。
因此,在东西两魏竞争的初期,东魏,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宇文泰带领着这个,以西征军成员为核心的西魏政权,在关西大地上苦苦支撑。最终,在关西本地专业官吏苏绰的帮助下,才草创了一套,勉强像样的行政制度。
西征军政权,原本单纯的军阀割据,从此才与地方政府与民众,建立起稳固的联系,由此升格为商鞅式的军国主义政权。
军国主义,军在前,国在后,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为军队服务,军队存在的意义,则是为君王战胜外敌,同时压制内部反对势力。
所以,整个西魏与北周时代,宇文家族不断地强调,东方的高氏家族,是整个国家的假想敌,并以此为纲,压倒一切地,对内实行全面的军事化管理。
最终,武帝宇文邕,凭借这军国主义改革的硕果,消灭宿敌北齐,拿下了这一场长达近四十年时间的东西之争的最后胜利。
胜利之后,北周严酷的军国主义,因为失去了假想敌,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北方的突厥,南方的陈,都与北周王朝,夙愿不深,不足以为军国主义的继续实行,提供心理上与道义上的,合理支撑。
统一全国,进而开疆拓土,关心这些事的,也只是武帝宇文邕一个人。英年早逝之后,他的遗志,一时之间,竟然无人继承。
所以,灭掉宿敌,北方统一,宇文王朝迎来的,却是压抑太久之后的麻痹。
当然,若不是宇文王朝的这一阵麻痹,你的夺权之路,何以如此顺利?
顺利夺权,改朝换代之后,你,是否还要继续推行,一切以军事行动为核心的商鞅式军国主义?
不!
文官出身的你,知道那样做,存在太多的问题。
首先,政府的负担太大,军国主义制度下,政府收入的一大半,都要交给军队,为满足支出,政府只能另寻出路。
那政府本身,又不能创造财富,怎么办呢?
无非是加重对民众的盘剥,就这么一个路数。
你记得,当年,为宇文泰建立行政制度的苏绰,苏老先生说过“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驰乎?”
意思是,他那时候,搞的那套制度,就像把一张弓拉倒了最大的程度,只能是紧急状态下的临时措施,不该是正常情况下的普遍状态。后世君子,应该把这套制度,做适时修改,让老百姓能够轻松下来。
也就是说,谁能把这套制度,进行适时的修改。
那么,这个人就是君子。
老百姓,自然会拥护君子。
刚刚建立新王朝的你,自然想要,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所以,你心里,有足够的动力,去修改这套紧绷太久的军国主义制度,让老百姓尽快地认识你,熟悉你,拥护你。
另外,终止现行的军国主义制度,还是一个政治安全的考虑。
比起赢得老百姓的拥护,这,可能是一个更加迫切的考虑。
宇文泰时代,不论是朝堂上,还是地方上,掌权的首长,都是武将。
到了宇文护的时代,朝堂上的柱国大将军们,被他挨个消灭,在朝廷的层面,军队开始服从中央,但在地方上,武将依然可以割据一方。
比如,你的父亲杨忠,就可以凭着长期在外带兵的资本,和在京的权臣宇文护,进行一场非暴力不合作的博弈。
凶残有如宇文护,敢给皇帝下毒,却也不敢,给你爹下毒。
武帝宇文邕掌权之后,为了避开宇文护专政十五年,在朝政广布的流毒,于是选择抛开正式的朝廷行政制度,转而信任自己的秘书,躲在宫里,和他们一起,搞秘密政治。
控制中央朝局,可以这么做。
但要控制地方军队,离开了皇帝的秘书,起不了多大作用。
有这种才能的,唯有高颎。
所以,武帝时代,诸如灭齐之战这样的重大军事行动,都只能由宇文邕御驾亲征,以天子之威,来亲自带队。
当然,皇帝可以亲自带队,却也不能一直带队。
皇帝总要走,新占领的地方,要有人留守,留守的人,最好都是他信得过的猎狗。
所以,灭齐之战后,你,曾经作为他信得过的猎狗,留守重镇亳州。
当时啊,你是亳州总管,这职位的名字,听起来很是霸气。
其实吧,你不过只是,准备南征陈朝的那支大军的,后勤主管。
准备南征陈朝大军的主帅,是韦孝宽,他随便开口,问你要点什么,都够把你,忙得不想活了。
军国主义制度下,政府所有的文职官员,都只不过是,军人的服务员。
后来,尉迟迥的叛乱,一下子就能打出分裂天下的局面,原因就在于地方将领,掌握着太大的兵权。
尉迟迥的叛乱,又一下子就能被你平定。这当中,固然有很多的原因,人们都说,多亏了同样身为地方将领的李穆,和韦孝宽。
那是当然。
所以你在平了尉迟迥之后,赶紧调离了李穆,暗杀了韦孝宽。
你知道,真正在帮助你的,不是他们,而是拒绝与尉迟迥合作,把巨额的赋税交给他,而是选择,站在你这一边的诸多关东文官。
他们把同样出身文官的你,看做咸鱼翻生的希望。
你理应报答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报答……
想到这个词,你心里,咯噔一下。
你最应该报答的人,难道不是,郑译和刘昉吗?
没有他们的决断,哪里会有你的今天?
是该报答,是该报答。
只是,细细想来,如果用政治权力来报答他们,这会让已经走上权力顶峰的你,感到害怕。
郑译、刘昉,他们,皇帝的私人秘书而已,他们的官职,隶属于宫廷系统,不在朝廷的正式序列之中。
却为什么,在那个时刻,他们可以,做出那么大的决断,可以决定最高权力的归属,可以决定国家的未来,甚至改写历史的命运。
如果,再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又会如何翻云覆雨?
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会不会,去创造这样的机会?
你害怕地闭上眼睛,想起了那天晚上,你的女婿,天元皇帝僵在床上,一字一句地听着你们的密谋,脸都气成了猪肝色,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不行!
你要废除这种,由秘书掌控,不见天日的秘密政治,要把权力的运转,全程都要摆到公开的桌面上来。
所以,要恢复朝廷正式机构的权力,皇帝的意志,应该由正式的机构,来公开执行。
这样的话……
或许,不会再出现郑译和刘昉,这样的人物。
可是,会不会再出现一个,宇文护?
宇文护,受宇文泰的遗命,接任政府最高职务大冢宰,权力来源公开,大冢宰位居万人之上,总览军国大事,职务范围合法。
那么,即公开,又合法的话,宇文邕当年,又为什么要杀他?
即便是公开合法,以大冢宰,实际上就是宰相,为代表的政府权力,还是太大。
如果不采用宇文邕式的秘书制度,你就得,任命有实权的宰相,这样的宰相,必须要能力很强。
那么,你要怎么驾驭,这种能力很强的宰相?
你可以像以前一样,同时设立两个,甚至更多的宰相,比如北魏时,左丞相旁边,有个右丞相,比如北周时,大冢宰之下、有个小冢宰。
不过,大多数时候,右丞相、小冢宰,只是左丞相、大冢宰的附庸,非但制衡不了他们,反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帮手。
所以,你首先觉得,如果要设立多个宰相的话,这些宰相之间的级别,要平等,才有相互制衡的可能。
当然,级别上的平等,只是提供了一种相互制衡的可能,要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你还需要对多个宰相各自的工作,进行某种分工。让他们只有相互制衡,才能完成工作的整个流程。
分工,就是分权,而且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分权。
那么,一项工作的整个流程,该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
嘿嘿!
这个问题,问到你这里,那可真是,一把正确的钥匙,插进了正确的锁里。
多少年来,你自己就在官场上,无数次地为了某件事,该找谁负责的问题,经年累月地与同僚们相互扯皮。
你早就想过,就这样搞下去,不是长久之计。
工作必须要有分工,而且要有合理的分工标准。
传统的分工标准,是按照工作对象的不同,做出的一个静态的划分。比如,秦汉三公制度,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
丞相之下,设九卿,也是依照工作对象的不同,静态地分管政府工作的九个方面。
这种制度,纸面上看,很是合理,很是符合书生政治家们,对理想政治之中天下君子,各司其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