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87
报道一品鲜小饭馆的日报在出来的时候,早就打听好了时间的陆柚专门跑去邮局,很大气地掏腰包买了十几份——不仅自家每人一份,还有章思满、安斌、桂芬婶他们一家……只要是他熟悉的人,都分了一份。
毕竟这可是官方报纸!
别说是现在了,就是几十年后,官方报纸也不是那么容易登上的,更别说有文字报道有照片,占据了八分之一的版面,而不是一个旮旯小角落了。
分享了报纸还不够,陆柚还煞有介事地去做了个玻璃镜框架,专门报道他们小饭馆的版面文字和照片给剪了下来就挂在小饭馆对着门的位置,争取每一个进来的没进来的,只要是在门外走过的人都能看到。
俗,但是特管用。
君不见几十年后不少餐馆都会将名人来吃饭的照片给挂在墙上以暗示自己的[本事]?
陆柚之将名人打卡照片改成了报纸报道而已。
甚至在这年头,报纸报道的文章可比什么名人照片在百姓心里的份量更重。
所以其他人不仅没有嫌弃陆柚这[大张旗鼓]的做法,反而大加赞赏,甚至章思满还想着自掏腰包给每一桌都放一份报道一品鲜的报纸,争取让每一位食客都知道他们一品鲜可是专门被报道过的,牛!
当然,陆柚阻止了他,宣传这东西过犹不及,而且与其夸夸其谈自家小饭馆多牛,不如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份菜,让慕名而来的食客们满意而归,成为回头客。
章思满很听劝:“听你的柚子哥,还是你冷静想得周到,”他挠了挠后脑勺,“不愧是和年哥一家的,你们都是大局观的人!”
陆柚淡淡地笑了笑,心里却因为他的这话勾起了对高晋年的思念——距离高晋年离家已经二十多天了,哪怕知道他在外面忙碌,人还平安着,可心底的牵挂和担心却并不会因此而减淡,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发浓烈。
尤其是天气越来越冷,这年头交通又不方便,陆柚还真担心高晋年在路上要是遇到什么极端天气就遭罪了。
可是看看家里连最大的高雪萍都还未成年,剩下三个小的都还在读书,还有个小饭馆要他撑着,陆柚也只能想一小会儿就打起精神专注眼前事。
XXX
这天是星期一,也是冬至。
在农村,大家还是更习惯按照农历过日子,以前在冬至这天都要祭祖,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什么的,但是新时代了,这些“封建迷信”的行为不能搞,不过大众还是有自己的过冬至方式。
那就是吃。
哪怕这一天还是要像以往一样正常干活儿劳动,但冬至就是要吃点儿不一样的,这样才算是特别,才算是过节。
不过在吃的这方面,盖因为祖国幅员辽阔,所以南北方的饮食习俗有很大的不同。
冬至的这一天,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而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汤圆、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而放到澜江县,则是有点融合的感觉,汤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羊肉汤也是要喝的。
这还得益于隔壁青阳市从汉代就养殖土山羊,这种土山羊个头矮小,但生命力极其旺盛。
因为容易养,不知不觉就养得多,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羊多,所以便流传下来喝羊肉汤的习惯,正如某古籍所记载——“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
而澜江县这边因为距离隔壁市也就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地域接近,因此也被影响,虽然没有像是青阳市那一年到头羊肉汤锅子都没有熄火过那么夸张,却也都养成了冬至喝羊肉汤的习惯。
甚至还流传下来“冬至喝羊肉汤,冬天不得生冻疮”的说法。
开着小饭馆的陆柚自然也不会错过冬至羊肉汤这一揽客利器。
在寒冷的天气里,有什么比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更能暖心暖胃的呢?
如果不行,那就喝两碗!
陆柚前世有个大学室友就是青阳市人,当时他们所在的大学距离室友老家大概要三个小时的动车,对方在大一冬至那天就用保温桶带了一大桶老家的青阳羊肉汤,喝得他们全寝室的人惊为天[汤]。
就这,看到陆柚他们赞叹不已,那名室友还啧啧摇头,说是经过了保温桶焖过,味道要差些了,还是得刚出锅的时候最鲜美最巴适。
毕竟是大学生,囊中羞涩,专门为了跑去青阳市喝一顿羊肉汤也不太划算,所以后面他们吃的都是比较近和方便的羊肉汤。
因为那个时候冬天和羊肉汤已经很流行了,甚至省内外都开有许多打着青阳市羊肉汤名头的羊肉汤馆。
什么正宗青阳羊肉汤、青阳老字号羊肉汤、X家青阳羊肉汤、青阳X老太本地羊肉汤……不一而足。
不过很可惜,不知道是初次滤镜还是什么原因,总觉得差点意思。
后来初入社会后,陆柚他们趁着某次节假日专门在青阳市聚首,被招待了两顿青阳的羊肉汤——一顿是室友自己家里做的一顿是在外面羊肉汤馆做的。
而吃完了这两顿羊肉汤后,陆柚恍然大悟,为什么吃过那么多家的羊肉汤,他觉得还得是在青阳市本地吃的羊肉汤味儿最正宗。
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羊”,是不是青阳市本地的羊;这炖羊肉汤的鱼和水是不是本地的鱼和水。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这除了人以外,动物植物也是道理一样一样的。